close

第一部分  總論


第1章  用知識指導生活


當您翻開這本書,恭喜您,您就已經開始用知識指導生活了。您知道用知識指導生活有多重要?您知道您靠什麼活到今天的?太危險了!!!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行為方式都是模仿來的,也就是說,您是靠模仿活到今天的。比如刷牙,我們是怎麼學會刷牙的?就是看父母怎麼刷我們就怎麼刷,當初父母橫著刷牙,我們就橫著刷牙,這就是模仿。有一天有一位懂得一點點牙科知識的人告訴我們,橫著刷不好,橫著刷會把牙齦刷壞,而且髒東西都在牙縫裡,橫著刷也刷不出來,清潔效果差,應該豎著刷。您看就這麼一點點的牙科知識,就改變了今天所有人的刷牙方式,這就是用知識指導生活。而今天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動作仍然是模仿,看別人喝酒,沒死,看來酒就可以喝;看別人吸煙,沒死,煙就可以吸;看別人喝敵敵畏,扔下小瓶就倒下了,不行,這個不能模仿,這個勁兒太大。
正是因為看別人怎麼活著您就怎麼活著,所以人家得什麼病,您就得什麼病,人家怎麼走的,您將來就會怎麼走。正因為是靠模仿而不是靠知識活到今天的,所以死都是死於無知。發生在您自己、您的家人、您的親戚朋友身上的悲劇都是緣於無知,是緣於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緣於您沒有用知識指導您的生活。而用知識指導生活,就會讓我們輕鬆、快樂、安全地享受生活,不再為健康擔憂。
“不再為健康擔憂”這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,多少人掙了錢也不敢花,因為不知道意外什麼時候到來,擔心自己生病而無能力救治,每天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。其實讓健康有保障只有一條可行之路,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維護健康的知識。這就是本書的目的。所以您千萬不要把本書簡簡單單地就看成是一本書,它將成為您一生的良師益友。我以為它是有生命的,它將為您搭載一個獲得健康的平臺。


第2章  被嚴重誤解的“亞健康”


第1節  正確認識亞健康
讓我們先來測試一下,您覺得您有沒有病?有病?沒病(即100%健康)?還是處在亞健康階段?為什麼要做這個測試呢?因為這裡涉及到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——亞健康。首先說,“亞健康”這似乎是一個很流行很常用的詞,不學醫的說,學醫的也說,一般醫生說,醫學專家們也常用。連世界衛生組織(WHO)這個管全世界人民健康的機構也不甘人後,公佈了亞健康的人群比例,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告訴我們,在這個世界上5%的人處於健康狀態,20%的人有病,而剩下的75%的人是亞健康。其次,只有真正認識了亞健康的本質,我們才能對自己的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,才會懂得隨時隨地關注和維護自己健康是何等的重要。
亞健康這個名字是由誰開始使用的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亞健康”這三個字就不知害死了多少人。我們看到:一些人疲勞、乏力被說成是亞健康;一些人頭昏、失眠被說成是亞健康;一些人煩躁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被說成是亞健康;一些人渾身上下哪裡都不舒服,就是找不出是什麼病,也被說成是亞健康;以至於有些人到死都搞不清是怎麼死的。所以有一句順口溜:亞健康是個筐,搞不清楚就往裡裝。所謂的“亞健康”這種模糊的叫法實在害人不淺,因為它嚴重妨礙了我們對疾病的認識和理解。但可悲的是,即使是世界衛生組織也沒能給我們一個清晰易懂的定義。它告訴我們“亞健康”是指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,又叫“慢性疲勞綜合症”或“第三狀態”①。這樣的定義對我們解決“亞健康”問題又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呢?這個概念對我們太重要了,不能一直糊裡糊塗地叫下去,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本質,更何況揭開它的實質並不難。


人的一生很簡單,想想看,人的一生其實就兩種生活狀態,我管它們分別叫做院內狀態和院外狀態,即醫院內狀態和醫院外狀態,您要麼是在醫院裡住著,要麼在醫院外住著。通過下面的圖,您發現沒有,從健康的角度講,人總在健康和疾病這兩種狀態之間徘徊,這一輩子永遠走在去醫院的路上(圖1)。
  pic1.jpg
一端是100%健康,另一端是疾病,那中間區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,對不對?
 
那麼亞健康到底意味著什麼?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。有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冠心病這個病吧,什麼是冠心病呢?就是給您心臟供血的動脈血管(醫學上稱之為冠狀動脈)堵塞了,當堵到70%左右時(圖2)

pic2.jpg

您就不舒服了,就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等症狀。您就得趕快去醫院看醫生,醫生給您一檢查,發現您的冠狀動脈血管已經堵了70%左右了。就給您寫下了一個診斷,即冠心病。那您說是醫生寫“冠心病”這三個字時,您的冠脈血管一下子就堵到了70%嗎?答案很明確,當然不是了。我跟您講,要想讓您的冠脈血管堵到70%,那要經過您幾十年的“努力”才能實現。您的血管可能在您幾歲時就開始堵塞了。那麼當血管堵到40%時,您有感覺嗎?您平時什麼感覺都沒有,充其量是很生氣或幹重活兒時,可能會出現胸悶和容易疲勞的表現。但血管堵到40%時您有沒有病?您一定是有病呀,因為您生下來時一點也沒有堵。也就是說,在這一階段,雖然有病,但您沒什麼感覺。您的血管一點都沒有堵時,這就是100%健康的狀態,而當堵到70%時,您就有感覺有症狀了,到這時才給您診斷成冠心病,而從血管一點都沒有堵到堵到70%的程度之間的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的“亞健康”。


這個例子告訴我們,“亞健康”這個叫法是不準確的,準確的叫法應該把“亞健康”改稱為“疾病的早期階段”,而不是什麼“慢性疲勞綜合症”或“第三狀態”。也就是說“亞健康”時,您不是沒有病,而是處在“疾病的早期階段”,或叫“疾病的非臨床階段”,您幾乎沒有什麼症狀,但您已經有病了。而今天我們稱呼的“疾病”,應該稱為“疾病的晚期”或“疾病的臨床階段”。當您見到一位朋友,您問他“你怎麼了”,他說“我病了,我要去醫院”,其實他是到了疾病的晚期。想想您自己和周圍的人,大多都是受不了了才去醫院的。所以,您要清楚,不只是癌有早期晚期之分,所有的病都有早期晚期之分。必須到醫院去治的所有疾病都是疾病的晚期,因為如果您身體能夠忍受,您就不會去醫院。


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您為什麼有受不了的階段?這就涉及到“亞健康”的本質了。亞健康的本質其實是消耗儲備的過程,儲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等著用。平時往銀行裡存錢就是一種儲備,可以稱為資金儲備,就是等著用的錢。國家不打仗,要不要生產軍火?要,等著用,萬一要打起來呢,這就是軍備。我們的身體就有這樣的儲備機制。我們看換腎的人,只換一個腎也能活得很好,為什麼要長兩個腎?這就是儲備,再比如,您有兩個肺,左肺和右肺,您靜靜地站著聊天,可能用半個肺就夠了,那剩下的一個半肺做什麼?等著用。一會兒您去跑步,半個肺就不夠了,可能就得用到一個肺,那還剩下一個肺作為儲備等著用。您可以想一想,如果您只有半個肺,那您稍微一動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,因為您沒有儲備了,而當您有兩個肺有完好的儲備時,您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運動。但危險也隨之而來。比如有一天,您的右肺上長了一點東西(圖3A),就這麼一小點東西,因為您有儲備,一定不會影響到您的呼吸功能,您不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,也就是說因為沒有感覺,您不知道已經長了這個東西,所以也不會去看醫生。疾病就是這樣,您不管它,它就會繼續長大(圖3B),您還是不知道。再長大一點,您還是不知道,那就再長大一點,再長大一點,直到有一天(圖3C),把儲備都消耗完了,您才會有症狀,出現胸悶氣短,趕快去看醫生,一查是肺癌晚期。所以一方面有儲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,它讓我們有很多的活動方式可以選擇,正因為有身體各部位的功能儲備,我們才可以為所欲為,才會有挑戰極限,有奧運會等等的活動。運動員所做的就是挖掘儲備、挑戰自己的儲備極限的過程。我們通常說的人的潛能,就是人的身體各部位的功能儲備,激發潛能的過程就是大量動用儲備的過程。但另一方面儲備也有一個弊端,就是它導致絕大多數疾病在早期沒有症狀,導致我們很難發現它們,比如冠心病、癌症的早期。

pic3.jpg


   
注:
①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一個有30個專案的指標,認為只要有人符合其中6項以上,就可以初步認定為處於亞健康狀態。這30個項目是:(1)精神緊張,焦慮不安;(2)孤獨自卑,憂鬱苦悶;(3)心悸心慌,心律不整;(4)耳鳴耳背,易暈車船;(5)記憶減退,熟人忘名;(6)興趣變淡,欲望驟減;(7)懶於交往,情緒低落;(8)易感乏力,眼易疲倦;(9)精力下降,動作遲緩;(10)頭昏腦漲,不易復原;(11)體重減輕,體虛力弱;(12)不易入眠,多夢易醒;(13)晨不願起,晝常打盹;(14)局部麻木,手腳易冷;(15)掌腋多汗,舌燥口幹;(16)自感低燒,夜有盜汗;(17)腰酸背痛,此起彼伏;(18)舌生白苔,口臭自生;(19)口舌潰瘍,反復發生;(20)味覺不靈,食欲不振;(21)反酸暖氣,消化不良;(22)便稀便秘,腹部飽脹;(23)易患感冒,唇起皰疹;(24)鼻塞流涕,咽喉腫痛;(25)憋氣氣急,呼吸緊迫;(26)胸痛胸悶,心區壓感;(27)久站頭昏,眼花目眩;(28)肢體酥軟,力不從心;(29)注意力分散,思考膚淺;(30)容易激動,無事自煩。

 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尋寶泰迪熊 的頭像
    尋寶泰迪熊

    尋寶泰迪熊的部落格

    尋寶泰迪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